人工饲养大山雀的饮食应该以精制的点颏竹笼单笼饲养雄鸟为主,其饲料以鸡蛋小米及绣眼鸟混合粉料为主,同时饲喂少量昆虫,如蝗虫、蝉虫、面粉虫等,能够为大山雀提供良好的蛋白质和维生素等营养元素,对于它们的生长和健康都有很好的作用。
此外,大山雀还可以吃一些水果和蔬菜,如苹果、香蕉、西瓜、菠萝、胡萝卜、生菜等等。这些食物可以为大山雀提供丰富的营养,同时也能够给它们带来不同的口感和食欲上的满足。
总之,人工饲养大山雀需要提供合适的饮食,包括精制的饲料和适量的昆虫、水果和蔬菜等,以保证其健康和快乐生活。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大山雀鸟食配方
大山雀雄鸟前额、眼先、头顶、枕和后颈上部辉蓝黑色,眼以下整个脸颊、耳羽和颈侧白色,呈一近似三角形的白斑。
后颈上部黑色沿白斑向左右颈侧延伸,形成一条黑带,与颏、喉和前胸之黑色相连。上背和两肩黄绿色,在上背黄绿色和后颈的黑色之间有一细窄的白色横带。
下背至尾上覆羽蓝灰色,一对尾羽亦为蓝灰色,羽干黑色,其余尾羽内翈黑褐色,外翈蓝灰色,最外侧一对尾羽白色,仅内翈具宽阔的黑褐色羽缘,次一对外侧尾羽末端具白色楔形斑。
翅上覆羽黑褐色,外翈具蓝灰色羽缘,大覆羽具宽阔的灰白色羽端,形成一显著的灰白色翅带。飞羽黑褐色,羽缘蓝灰色,初级飞羽除最外侧两枚外,其余外翈部具灰白色羽缘。
次级飞羽外翈羽缘亦为蓝灰色,但羽端仅微缀以灰白色;飞羽外翈具较宽的灰白色羽缘。
颏、喉和前胸辉蓝黑色,其余白色,中部有一宽阔的黑色纵带,前端与前胸黑色相连,往后延伸至尾下覆羽,有时在尾覆羽下还扩大成三角形;腋羽白色。
主要栖息于低山和山麓地带的次生阔叶林、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也出入于人工林和针叶林,夏季在北方有时可上到海拔1700米的中、高山地带。
在南方夏季甚至上到海拔3000米左右的森林中,冬季多下到山麓和邻原地带的次生阔叶林、人工林和林缘疏林灌丛,有时也进到果园、道旁和地边树丛、房前屋后和庭院中的树上。
大山雀怎么喂养
你好:
建议单独饲养,主要以金花虫、金龟子、毒蛾幼虫、刺蛾幼虫、尺蠖蛾幼虫、库蚊、花蝇、蚂蚁、蜂、松毛虫、浮尘子、蝽象、瓢虫、螽斯等鳞翅目、双翅目、鞘翅目、半翅目、直翅目、同翅目、膜翅目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此外也吃少量蜘蛛、蜗牛、草子、花等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和植物性食物。
小鸟经过15-17天的喂养,幼鸟即可离巢,出巢后常结群在巢附近活动几天,亲鸟仍给以喂食,随后幼鸟自行啄食。
祝你养鸟成功!O(∩_∩)O
大山雀的人工饲养
大山雀(学名:Parus major),又名仔伯、仔仔黑、黑子、山仔仔黑、羊粪蛋、白面只、灰山雀、花脸雀、花脸王、白脸山雀。是一种栖息在山区和平原林间的鸟类。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大山雀的 饲养 方式,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大山雀的饲养方式
大山雀分布于欧洲大部,亚洲大部,非洲西北部,在中国境内各省均有分布,是广布于古北界的一种鸟类。大山雀主要以金花虫、金龟子、毒蛾幼虫、刺蛾幼虫、瓢虫、螽斯等昆虫为食。
主要栖息于低山和山麓地带的次生阔叶林、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也出入于人工林和针叶林,夏季在北方有时可上到海拔1700米的中、高山地带,在南方夏季甚至上到海拔3000米左右的森林中,冬季多下到山麓和邻原地带的次生阔叶林、人工林和林缘疏林灌丛,有时也进到果园、道旁和地边树丛、房前屋后和庭院中的树上。
大山雀的生活习性
迁徙
大山雀在中国各地均为留鸟,部分秋冬季在小范围内游荡。
习性
性较活泼而大胆,不甚畏人。行动敏捷,常在树枝间穿梭跳跃,或从一棵树飞到另一棵树上,边飞边叫,略呈波浪状飞行,波峰不高,平时飞行缓慢,飞行距离亦短,但在受惊后飞行也很快。除繁殖期间成对活动外,秋冬季节多成3-5只或10余只的小群,有时亦见单独活动的。除频繁地在枝间跳跃觅食外,它们也能悬垂在枝叶下面觅食,偶尔也飞到空中和下到地上捕捉昆虫。繁殖期鸣声尖锐多变,为连续的双声节或多音节声音,其声似‘吇嘿、吇嘿、吇嘿、吇吇嘿、吇吇黑黑’或‘黑吇、黑吇、黑吇、黑’,尤其在春季繁殖初期鸣声更为急促多变。
食性
主要以金花虫、金龟子、毒蛾幼虫、刺蛾幼虫、尺蠖蛾幼虫、库蚊、花蝇、蚂蚁、蜂、松毛虫、浮尘子、蝽象、瓢虫、螽斯等鳞翅目、双翅目、鞘翅目、半翅目、直翅目、同翅目、膜翅目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此外也吃少量蜘蛛、蜗牛、草子、花等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和植物性食物。
大山雀的繁殖方式
大山雀繁殖期4-8月,在南方亦有早在3月份即开始繁殖的,但多数在4-5月开始营巢。1年繁殖1窝或2窝,据我们在长白山的观察,第一窝最早在4月中旬开始营巢,大量在5月初;第二窝6月中下旬开始营巢。通常营巢于天然树洞中,也利用啄木鸟废弃的巢洞和人工巢箱,有时也在土崖和石隙中营巢。据鸟类专家找到的8个巢,有7个是在活树树洞中,约占总数的87.5%,在土崖石隙中仅有1巢,约占12.5%。巢呈杯状,外壁主要由苔藓构成,常混杂有地衣和细草茎,内壁为细纤维和兽类绒毛,巢内垫有兔毛、鼠毛、猪毛、牛毛和鸟类羽毛。巢距地高0.7-6m,巢的大小为外径8-14cm,内径5.5-7.5cm,高5-11cm,深3-5cm。
雌雄鸟共同营巢,雌鸟为主,每个巢5-7天即可筑好。第一窝最早在5月初即有开始产卵的,多数在5月中下旬;第二窝多在6月末7月初开始产卵,有时边筑巢边产卵。每窝产卵6-13枚,多为6-9枚,有时多达15枚。卵呈卵圆形或椭圆形,乳白色或淡红自色,密布以红褐色斑点,尤以钝端较多。卵的大小为16-18mm×12-14.3mm,平均17.7mm×13.9mm,卵重0.8-2.0g,平均1.4g,每天产卵1枚,卵多在清晨产出,卵产齐后即开始孵卵,也有在产出最后一枚卵后隔1天才开始孵卵的。孵卵由雌鸟承担,白天坐巢时间7-8小时,夜间在巢内过夜。白天离巢时还用毛将卵盖住,有时也见雄鸟衔虫进巢饲喂正在孵卵的雌鸟,孵化期14±1天。
雏鸟晚成性,雌雄亲鸟共同育雏。经过15-17天的喂养,幼鸟即可离巢,出巢后常结群在巢附近活动几天,亲鸟仍给以喂食,随后幼鸟自行啄食。
饲养大山雀的方式
繁殖方式
大山雀繁殖期4-8月,在南方亦有早在3月份即开始繁殖的,但多数在4-5月开始营巢。1年繁殖1窝或2窝,据我们在长白山的观察,第一窝最早在4月中旬开始营巢,大量在5月初;第二窝6月中下旬开始营巢。通常营巢于天然树洞中,也利用啄木鸟废弃的巢洞和人工巢箱,有时也在土崖和石隙中营巢。据鸟类专家找到的8个巢,有7个是在活树树洞中,约占总数的87.5%,在土崖石隙中仅有1巢,约占12.5%。巢呈杯状,外壁主要由苔藓构成,常混杂有地衣和细草茎,内壁为细纤维和兽类绒毛,巢内垫有兔毛、鼠毛、猪毛、牛毛和鸟类羽毛。巢距地高0.7-6m,巢的大小为外径8-14cm,内径5.5-7.5cm,高5-11cm,深3-5cm。
雌雄鸟共同营巢,雌鸟为主,每个巢5-7天即可筑好。第一窝最早在5月初即有开始产卵的,多数在5月中下旬;第二窝多在6月末7月初开始产卵,有时边筑巢边产卵。每窝产卵6-13枚,多为6-9枚,有时多达15枚。卵呈卵圆形或椭圆形,乳白色或淡红自色,密布以红褐色斑点,尤以钝端较多。卵的大小为16-18mm×12-14.3mm,平均17.7mm×13.9mm,卵重0.8-2.0g,平均1.4g,每天产卵1枚,卵多在清晨产出,卵产齐后即开始孵卵,也有在产出最后一枚卵后隔1天才开始孵卵的。孵卵由雌鸟承担,白天坐巢时间7-8小时,夜间在巢内过夜。白天离巢时还用毛将卵盖住,有时也见雄鸟衔虫进巢饲喂正在孵卵的雌鸟,孵化期14±1天。
雏鸟晚成性,雌雄亲鸟共同育雏。经过15-17天的喂养,幼鸟即可离巢,出巢后常结群在巢附近活动几天,亲鸟仍给以喂食,随后幼鸟自行啄食。
大山雀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维持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多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如果食物链或食物网中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而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重要的作用。
(2)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3)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粉,使这些植物顺利地繁殖后代。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播果实和种子,有利于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但是,当某些动物数量过多时,也会对植物造成危害,如蝗灾等。
大山雀的相关知识
大山雀是各地山林、果园里极为常见的一种小鸟。它的个子比麻雀略小,头部呈光泽的蓝黑色,衬托着洁白的两颊,好像京剧 脸谱 中的大白脸,所以又称白脸山雀。它的背面为蓝灰色,腹面白色,纵贯着宽阔的黑纹。[6]
大山雀是有名的食虫益鸟。它捕虫的技术非常高明,每天,它总是忙碌地在果树间窜来飞去,细心地执行“搜索”任务。它有时在树枝上攀来爬去,进行寻觅昆虫;有时紧贴在树干上,搜寻细小的虫卵;有时干脆来个倒挂动作,由下而上进行窥视。所以,不论昆虫伪装得如何巧妙,隐蔽得如何深,总逃不出这个“搜索兵”的眼睛,结果还是一条一条被它寻出来吃掉,连躲在树枝隙缝中的,包裹在厚茧里的也不能幸免。[7]
大山雀很健食,它每昼夜吃的昆虫数量约等于自身的体重。它捕食的昆虫种类很广泛,根据中国科学家在河北省昌黎对79个鸟胃的分析,发现其食物中74.74%为昆虫,其中绝大部分为果树害虫。如梨象甲、青刺蛾、金龟甲、天牛幼虫,苹果天社蛾和蝽象等。[8]
大山雀在春夏间进行繁殖,它的巢筑在树洞里,根据它的这个特性,人们可以为它建造“兵营”一一人工巢箱。可以用木板或 其它 材料制成。巢箱的尺寸为10×10×12厘米,在距顶部1/3的地方开一个口径3.5厘米的孔,以供大山雀出入,巢箱上面要有盖以遮风雨。
保护级别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大山雀为雀形目,山雀科,山雀属鸟类,同时它们也是一种小型鸟类,体长为13~15厘米。大山雀分布范围广泛,主要栖息在低山和山麓地带的次生阔叶林、阔叶林和混交林里,有时它们会进入人工林和针叶林里,甚至果园、路边、房前屋后和院子里的树上都有它们的身影。大山雀是著名的食虫益鸟,它们每天会吃掉相当于自己体重的昆虫,是中国最著名的农林益鸟。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这种鸟叫什么大山雀(学名:Parusmajor):中小型鸟类,体长13-15厘米。整个头呈黑色,头两侧各有一大型白斑,喙呈尖细状,便于捕食。上体为蓝灰色,背沾绿色。白色,胸、腹有一条宽阔的纵纹与颏、喉黑色相连。栖息于低山和山麓地带的次生阔叶林、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也出入于人工林和针叶林。性较活泼而大胆,不甚畏人。
大山雀;大山雀除了生长时节会在大地和之间腾跃寻食,通常的大山雀主假如悬垂在枝杈底下寻食的,偶然也会飞到空中大概者地上逮捉虫豸。大山雀品格绚烂,而且没有怕人。大山雀重要以金花虫、金龟子、毒蛾幼虫、刺蛾幼虫、尺蠖蛾幼虫、库蚊、花蝇、蚂蚁、蜂、松毛虫、浮尘子、蝽象、瓢虫、螽斯等鳞翅目、双翅目、鞘翅目、半翅目、直翅目、共翅目、膜翅目等虫豸和虫豸幼虫为食,另外也吃少许蜘蛛、蜗牛、草子、花等其余小型无脊椎动物和植物性食物。
大山雀;大山雀品格绚烂果敢,而且没有怕人,他们行径迅捷,然而是大山雀在华夏各地均为留鸟,所以人为豢养大山雀的状况并没有多睹。大山雀经常呈海浪状遨游,通常遨游速度比拟缓缓。大山雀在华夏重要分散于乌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北部和东南部、河北、山西、青海、甘肃、新疆北部、西躲、四川、贵州、云南、长江流域、浙江、福修、广东、广西、香港和海南岛,留鸟,冬季偶睹于台湾。除生长功夫成对于运动外,秋冬时节多成3-5只或者10余只的小群,偶尔亦睹独自运动的。
大山雀;大山雀属于中小型鸟类,成年体长为13-15厘米。因为大山雀品格绚烂而且没有怕人,行径也格外迅捷,所以人为豢养的状况并没有多。华文大名:大山雀;拉丁大名:Parus major。别称:灰山雀;两名法:山雀;界:动物界;门:脊索动物门;纲:鸟纲;目:雀形目;科:山雀科;属:山雀属;种:大山雀;亚种:34亚种;定名者及年月:Linnaeus,1758。英文称呼:Great Tit宠搜网诚征特出稿件:投稿指南。
大山雀;大山雀的形状仍旧十分美丽的,雌鸟和雄鸟的羽色相像,没有过雌鸟的特性相对于昏暗,缺乏光彩。大山雀在华夏各地均为留鸟,所以人为豢养的状况并没有多。大山雀雄鸟前额、眼先、头顶、枕和后颈上部辉蓝乌色,眼以下所有面颊、耳羽和颈侧白色,呈一类似三角形的白斑。后颈上部乌色沿白斑向安排颈侧蔓延,产生一条乌戴,与颏、喉和前胸之乌色贯串。上背和二肩黄绿色,在上背黄绿色和后颈的乌色之间有一细窄的白色横戴;下背至尾上覆羽蓝灰色,中心一双于尾羽亦为蓝灰色,羽搞乌色,其他尾羽内翈乌褐色,外翈蓝灰色,最外侧一双于尾羽白色,仅内翈具辽阔的乌褐色羽缘,次一双于外侧尾羽终局具白色楔形斑。翅上覆羽乌褐色,外翈具蓝灰色羽缘,大覆羽具辽阔的灰白色羽端,产生一明显的灰白色翅戴。宠搜网诚征特出稿件:投稿指南
鸽子不能长期养在笼子里,否则会出现体质下降、消瘦、寄生虫感染等亚健康状态。鸽子本身就是飞禽,长期待在笼子里,它的翅膀和腿部肌肉得不到锻炼,就很容易导致异常发胖,也有少部分会出现抵抗力降低且变瘦。
地址:江夏大道鸿发世纪城东门14号楼103号门面
电话:027-87988580
地址:中山大道797号长青广场商务中心1层A座
电话:13397153577
地址: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光谷一路城市之光24-2门
电话:027-87002324
地址:中南二路22号奥山创意街区5号楼独栋
电话:13377857323
地址:关山大道金地太阳城A栋C-8号
电话:18971692583
谢先孝主治医师
擅长犬猫传染病治疗,消化内科疾病诊疗,细胞学检查和犬猫常规外科手术。
阳炳中执业兽医师
擅长大小宠疾病
黄家豪住院部主管
擅长麻醉学、常规外科手术
张雨龙高级助理
擅长猫科行为学、鼻腔疾病、内分泌疾病
陶虹宇药房主管
擅长药物代谢动力学、实验室检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