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相见好,同住难”,如果家里养了一只以上的猫咪,同一屋檐下少不免都会有“打架”的时候。特别是新成员刚回到家时,情况可能就更为激烈。各位铲屎官又有什么方法,去令家中的猫咪相处和谐呢?没有?不紧要,来自韩国的动物医疗中心院长李娜英(이나영),之前就透过韩国综艺《SBS TV动物农场》节目分享“破冰5式”。
李院长指出,如果两只猫是没有血缘关系的话,应该尽早趁它们年幼的时候就要让它们认识。猫是一种特别的陆上动物,要令它们能在同一屋檐下和平共处,也需要一些小窍门。
第一步:先把两只猫咪分开在不同的空间,即使大家互相见不到对方,但它们会凭嗅觉知道大家的存在,更可以凭嗅觉得知对方的年龄和性别。
第二步:把两只猫咪的体味,用手巾分别沾在对方身上,帮助它们交换体味。
第三步:把其中一只猫咪放在透明的盒内,透明的空间令它们可以相互看到大家,但又不会攻击到对方。
第四步:直至两只猫平静下来,不会对对方装凶作势时,就可以同时给它们喜爱的食物。令它们明白只要和平相处就会有好的事发生,而那件好事就是主人给它美食。
第五步:慢慢把两只猫咪中间分隔开的胶板逐渐拿起,将彼此的空间合二为一。
几天之后,两只猫咪的相处情况有明显改善,它们可以和平共处之余,其中一只猫咪更为对方舔毛。然而,李院长最后亦提提大家,如果双方猫咪已经讨厌对方透顶的话,它们是没能活在同一屋檐下。故此,在情况未变到最坏之前,及时纠正猫咪之间的相处模式吧!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怎么让两只猫关系好起来
为了使两只猫咪和平共处,可以采取以下方法。首先,确保猫咪的卫生和行为训练。新猫到家前应进行基础体检,并讨论疫苗接种计划。同时,准备一个隔离区域,让新猫至少隔离一周,以防潜在疾病传播给原住猫。直接让新猫与原住猫接触而不隔离是不推荐的。
为了促进两只猫的和谐,可以进行以下行为训练:
1. 最初,用笼子、围栏或门将猫隔离,让它们在两周内仅能看到对方,但不相接触。同时,用两条旧毛巾擦拭两只猫的身体和脸颊,然后将带有猫咪气味的毛巾交换放置在对方的猫窝附近,让它们熟悉对方的气味。
2. 接下来,在喂食时让两只猫同时进食,饭盆开始放得远,中间用障碍物隔开。确保它们能看到对方,但不能接触。每天重复此过程,让它们逐渐熟悉对方,并将进食与对方的积极印象联系起来。
3. 随后,逐渐将饭盆靠近,直到它们能在靠近的饭盆前平静地进食。如果出现不安或攻击性行为,则应再次放远饭盆,重新开始训练。
4. 当两只猫能在对方在场时平静进食,可以尝试移除障碍物,开始进一步的近距离接触。使用零食将它们引导到同一房间,并慢慢拉近它们之间的距离。如果它们平静地靠近,给予零食奖励;如果分开,则停止奖励。这会让它们将彼此的接近与零食奖励联系起来,期待相遇。
在给予零食时,注意同时给两只猫,以避免争抢。经过一段时间,猫咪通常能和平相处。它们的亲密程度取决于各自的社交技能。正确的训练方法甚至能让看似不相容的猫和狗和谐相处。最后,附上一个小视频,展示我家猫咪们和平共餐的场景。只要方法得当,实现这一目标并不困难。
如何让两只猫和平相处
非纯种猫
猫咪的占有欲比较强,家中有一只猫咪的主人会细心照料,倘若有两只猫咪,主人时常会烦恼,猫咪之间不能和平相处,下面小编教大家如何让猫咪和平相处的办法。
一、新猫体型小点为佳:如果可以选择,新来的猫体型及年龄最好比原有的猫来得小,会比较不具威胁性。
二、避免公猫组合:最好避免两只公猫的组合,因为即使是在幼年时期相处融洽,待其性成熟时,仍可能出现公猫之间的相互攻击行为,或者先将猫咪结扎,也可略为减少这样的攻击行为。最后在个性上,不要选择和原有的猫个性过于对立的猫咪,例如过度活泼的猫可能会让内向而神经质的猫非常紧张。
三、新猫应隔离1-2周:刚带回家的猫应先隔离一到两星期,以免将可能带有的疾病传染给家中的猫。为新猫准备的隔离房内应有的食盆及猫便盆,新猫的房间所在应以不干扰原有的猫作息为原则。将新猫带进隔离房后,让它自己去探索这个新环境,之后每天再花数小时陪伴它,它便能逐渐接受你这个新主人了。
四、两猫接触要循序渐进:接下来是介绍两只猫认识。首先将沾有猫气味的猫笼或睡垫拿给另一只猫闻,等到双方不再排斥彼此的味道,新猫也习惯了你的后,再将猫带出隔离房外。刚开始 时间不要太久,之后再慢慢延长新猫待在房外的时间,同时主人一定要在旁观察是否会打架。
如果开始打架,则不要急着分开它们,你可能也会被波及,等到形势较冷却后,再将新猫带回隔离房内,并改用另一个策略:将隔离房的房门换为纱窗类型,或将房门打开一个小缝隙并固定住。这样它们能够看见对方,甚至可以稍微碰触却无法打架。另外就是如果猫咪在饮食的时候互相产生矛盾,这时主人应给两只猫咪分餐,避免在饮食上有争斗现象。或者你一个她一个的喂食,这样也有助于猫咪之间的友好相处。
两只陌生的猫一起养要注意什么
当两只陌生的猫一起养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隔离:新猫进家最好先隔离,慢慢让两只猫熟悉,也可以交换彼此的玩具,先让两只猫咪熟悉对方的气味。如果两只猫咪明显不对头,甚至都要打起来了,那还是要赶快隔离。
2. 分餐制:一开始喂两只猫,最好各吃各的,两只猫的食具水碗最好不要放在一起,隔一段距离放置。寄养的新猫最好把它原本吃的猫粮一起带一些过来,防止猫咪在陌生的新环境中突然换粮,引起肠胃不适。
3. 猫砂盆:猫厕所是猫咪最隐私,也是自己气味最浓厚的地方。如果两只猫到底地位相差太悬殊,地位较低、较胆小害怕的那只猫可能会不敢在不熟悉的猫砂盆里上厕所,从而随地大小便。有条件的话,最好再准备一个猫砂盆,猫砂也最好准备猫咪用惯的那种。
4. 确认健康:最好确认一下新来的猫咪有没有生病之类的,防止传染。
总的来说,对待两只陌生的猫一起养,需要更多的关注和照顾,以确保它们和睦相处并保持健康。
如何让两只猫和平共处?
猫咪
如果从最开始就同时养了两只小猫,那么通常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是如果是之前已经养了一只成年的猫,又要准备领养另外一只的话,主人就要注意两只猫共处的问题了。
一、领地关系
没有血缘关系的猫碰面时,起初多半会有敌意,互相出声威吓。这时请不要干涉或勉强它们,最好让他们自己协调。经过一到三天,猫就会彼此嗅闻尾部,鼻子互贴,确认彼此的存在,除非非常合不来,否则通常会在一周内建立相处的模式与沟通。另外在猫的世界也有先来的是老大的潜规则,所以不要冷落原来的猫,原来的猫若是受到冷落的话,可能会影响她与新猫的关系。主人基本的原则就是,若摸或抱了新猫一次,就要摸之前的猫两次。
二、食物关系
分开喂食的碗,不要多猫共用一个碗,以免造成争食,让彼此的关系更紧张。小猫可以先用前辈猫专用的沐浴液先洗过一次澡,让小猫的味道跟前辈猫比较相近。如果真的有很强烈的竞争状况发生,可以将两只猫隔离,最好是让两只猫彼此可以对望却又不会互相争斗。
三、数量建议
虽然猫的领域概念没有狗那么强,但是专家推荐的饲养数量建议,是房间数+1,或家中成年人数的两倍。也就是说三房两厅的住家建议最多养四只,家中只有一个人的话最多是两只。
两只猫能否和平共处,一部分在于猫咪的相互接受程度,另一部分在于主人创造的条件,所以,如果真的养了两只猫,不要冷落了任何一个哦!
小猫眼睛肿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眼睛里有异物,如沙子、沐浴乳、头发等,这些物质进入眼睛会造成刺激,引起眼睛红肿发炎。还有可能是因为细菌、病毒感染引起的眼睛红肿。也有可能是被蜜蜂叮咬,观察猫咪眼睛周围是否有伤口。
应该先观察呕吐物的颜色,作出简单的判断。引起小猫咪呕吐的原因较多,常见的原因有暴饮暴食,患有肠胃性疾病、病毒性疾病等。其次,若是肠胃疾病引起的,比如胃炎,吞食异物。最后,是病毒引起的呕吐的话,需要合理服用抗病毒药物、增加免疫力的药物。
小猫叫的原因有几种情况,可能是因为饥饿、紧张害怕、身体不适、发情等原因。首先,猫咪饥饿的时候会一直叫。其次,猫咪到了新环境或受到惊吓,感到紧张害怕。最后,猫咪受伤、患有疾病导致身体疼痛也会一直叫。
猫咪都是比较粘人的,一般的品种猫比本土猫会更温和、粘人一些。比较粘人的猫咪有布偶猫、蓝猫、金吉拉、银渐层猫咪、加菲猫等。其实只要主人和猫咪多加相处,和它们多玩耍、多抱抱它们,建立起深厚的感情,不论什么品种的猫咪都会特别黏主人的。
导致猫咪晚上一直叫的情况有很多,比如寒冷、饥饿、害怕等。需要注意室内温度,给猫咪保暖,给猫咪按时按量喂食,到新环境时,多和猫咪玩耍,促进感情。如果猫咪是刚好处在发情期,那么晚上叫也是正常的情况。主人可以将其配种,满足生理需要。
猫咪出现舔舐到体外驱虫药的情况,可能会造成呕吐、流口水等症状。舔舐大量驱虫药的话,会引起中毒,这时可以喂食猫草催吐,给猫咪清洗口腔。情况严重时,建议立马去宠物医院治疗。
猫咪是可以吃盐的,少量的盐分可以调节猫咪的食欲,促进肠道消化。但是不建议多吃。大量食用盐,会增加猫咪的肾脏负担,可能还会引起结石等疾病。
猫咪大概十至十五天就能睁开眼睛。刚睁眼的猫,眼睛是天蓝色的。这是正常的颜色,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睛颜色也会发生变化。猫咪幼崽是比较脆弱的,要避免强光照射猫咪,影响猫咪眼睛的发育。
地址:江夏大道鸿发世纪城东门14号楼103号门面
电话:027-87988580
地址:中山大道797号长青广场商务中心1层A座
电话:13397153577
地址: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光谷一路城市之光24-2门
电话:027-87002324
地址:中南二路22号奥山创意街区5号楼独栋
电话:13377857323
地址:关山大道金地太阳城A栋C-8号
电话:18971692583
谢先孝主治医师
擅长犬猫传染病治疗,消化内科疾病诊疗,细胞学检查和犬猫常规外科手术。
阳炳中执业兽医师
擅长大小宠疾病
黄家豪住院部主管
擅长麻醉学、常规外科手术
张雨龙高级助理
擅长猫科行为学、鼻腔疾病、内分泌疾病
陶虹宇药房主管
擅长药物代谢动力学、实验室检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