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 “三合宠物中医馆” 的诊疗室里,两只宠物正安静地趴在针灸架上接受治疗 —— 一只法国斗牛犬因椎间盘突出失去行走能力,另一只马尔济斯犬则受髌骨脱位困扰,走路一瘸一拐。而这类神经与运动系统病症,正是中兽医诊疗的优势领域。
兽医师王苇专注地俯下身,将几根细如发丝的银针精准刺入法斗的背部穴位,部分银针还连接着电针仪。他一边轻轻转动旋钮调节刺激强度,一边向身旁的学生讲解:“这种针刺的痛感很轻微,类似被蚊虫叮咬,大多数宠物都能平静接受。其实宠物针灸和人体针灸的基础理论是相通的,研究已经证实,针刺穴位能让机体自主产生镇痛、抗炎的效果,还能促进血液循环,搭配电刺激能让这些作用更明显。”

经过几个疗程的治疗,原本无法站立行走的法斗已经能慢慢跑起来;马尔济斯犬的主人王先生也反馈,自家宠物做完中医理疗后,跛行的情况有了明显好转。无独有偶,在成都另一处 “汪喵太医堂”,宠物针灸也是常见场景。此前有一只全身瘫痪的柯基,在这里接受了二十天的中医疗法后,从最初只能轻微活动颈部,逐渐恢复到能下地奔跑,它的康复过程还曾在网络上打动不少网友。
如今,宠物在家庭中的角色早已从 “功能型” 转变为 “家人型”,主人对宠物寿命的期待越来越高,这也为中兽医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2025 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显示,目前中国犬猫总量已达 1.24 亿只;2023-2024 年的统计数据则表明,7 岁以上的老年犬占比已达 23%,预计未来三年内,还将有超过 3000 万只宠物进入中老年阶段。
市民陈女士家的七岁公猫,曾两次遭遇尿闭与肾衰竭的危机。在西医的抢救下,猫咪的病情得到控制后,陈女士选择用中医理念进行长期护理:调整猫咪的饮水、饮食和生活环境,增加陪伴时间,同时搭配中药调理。“它早就像家人一样了,” 陈女士说,“我想陪着它好好度过晚年。”
中国兽医协会中兽医分会会长、河北农业大学中兽医学院博导史万玉教授表示,随着猫、狗等宠物的寿命不断延长,慢性病、老年病的发病率也在上升。而中兽医的针灸、推拿、中药、食疗等疗法,在预防疾病、治疗慢性病和老年病方面有着独特优势。“正是因为宠物行业的快速发展,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中兽医,才在经历过一段‘断档’后,重新走上复兴之路。”
我国关于 “兽医” 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时期,数千年来,古人一直用中医方法为马、牛、羊等经济动物治疗。今年 10 月,第 27 届国际中兽医年会在中国举办,会上有个现象格外引人关注:不少与会嘉宾发现,会场里出现了许多西方面孔,而且重要奖项也有不少被外国专家获得。听完这些 “洋中医” 的报告后,史万玉教授不禁感叹:“他们不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中兽医理论知识的掌握也很扎实。”
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中兽医在本土曾遭遇 “断层”,却在海外焕发生机的特殊发展历程。史万玉教授回忆,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兽医还活跃在田间地头,为马、牛、驴、骡等经济动物治病。但后来,随着机械化取代畜力、养殖业向规模化发展,再加上抗生素的普及,而当时宠物行业尚未兴起,中兽医逐渐陷入 “没动物可治、没人愿意学” 的传承困境。
除了人才断层,中兽医自身的局限也制约了发展。原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中兽医教研室主任刘钟杰曾指出,和西医直接注射给药相比,中医疗法需要煎煮中药、插胃管、灌服等复杂步骤,在实际应用中慢慢成了 “备选方案”。用的人少,愿意学习中兽医的人自然也越来越少,形成了恶性循环。
就在中兽医在国内面临发展危机时,海外却逐步建立起完善的中兽医体系。1974 年,日本成立 “日本兽医针灸学研究会”,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又陆续成立了两个以推广中兽医为目的的学会,目前日本中兽医从业者估计已超过 1300 人。同样在 1974 年,美国成立国际兽医针灸协会,并且与中国保持着密切的交流学习。1988 年,美国兽医学会正式认可针灸是治疗动物疾病的有效方式。如今,美国多所高校都开设了中兽医课程,全美中兽医从业者预计已有数千人。此外,巴西、英国、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也先后成立了兽医针灸相关组织。
在海外,中兽医在赛马领域展现出了独特价值 —— 其疗法不含违禁药物成分,能帮助赛马通过严格的药检,因此深受青睐。而中兽医在全球的传播,离不开学者谢慧胜的努力。1994 年,谢慧胜赴美留学,他用针灸和中药治愈了多匹被西医判定 “无法救治” 的马匹,震惊了西方兽医界。1998 年,他在佛罗里达州创办了全球第一所以中兽医和整合兽医教育为主的兽医大学 ——CHI University,至今已为 75 个国家培养了超过一万名兽医。
CHI University 也吸引了不少中国兽医前往深造。世界中兽医协会理事会成员、成都中兽医任秋敏就是其中之一,她坦言:“国外在中兽医的推广和研究上非常扎实,再加上当地赛马业发达,为中兽医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 学成回国后,任秋敏亲身经历了中兽医在国内的复兴过程。
“过去十几年,中国宠物行业发展特别快,我 2018 年入行时,正好赶上养猫热潮。” 任秋敏回忆,借着宠物行业的东风,中兽医重新回到大众视野。2018 年时,全国活跃的中兽医只有几十人,到 2019 年就增加到近 200 人。据业内人士推测,现在全国中兽医人数已增长到 1000-2000 人。
与此同时,中兽医人才培养体系也在逐步重建。从 2019 年开始,河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四所高校先后恢复或开设了中兽医本科专业。2023 年,国内首批中兽医专业本科毕业生正式进入职场。
《2024 中国宠物医疗行业研究报告》显示,中兽医科室正成为中高端宠物医院的 “标配”,目前全国已有 2000 家宠物医院设立了中兽医科室,其中 74.94% 集中在一、二线城市。从从业者年龄结构来看,“80 后”“90 后” 兽医师是中兽医领域的中坚力量,占比超过七成,“00 后” 从业者也在逐年增加。
一些从综合性宠物医院分离出来、专门从事中兽医诊疗的宠物医院,也开始逐渐崭露头角。除了沈阳的 “宠三里中兽医馆”,2024 年 7 月和 2025 年 3 月,成都先后开办了 “汪喵太医堂” 和 “三合宠物中医馆”。史万玉教授观察到,目前全国这类纯中兽医宠物医院大概已有 5 家。
“汪喵太医堂” 店长肖淑媛介绍,医院里 3 名中兽医的接诊量,已经从最初每天只有几例,增长到高峰期的 40 多例,有时甚至需要限号分流。“三合宠物中医馆” 负责人赵庆东也表示,医院开业后,凭借口碑传播,慕名而来的宠物主人越来越多,接诊量比开业初期增长了约 30%。
为何要选择独立经营中兽医医院?肖淑媛坦言,在综合性宠物医院里,中兽医往往处于辅助地位,虽然中西医可以互补,但诊疗理念存在差异。“独立运营一年多来,医院的经营情况证明,纯中兽医宠物医院是可行的。” 而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原本为人类诊疗的赵庆东,则是出于对中医的热爱,再加上在临床中逐渐发现中兽医的优势,才决定开办一家纯中兽医宠物医院。
“很多人不敢尝试,我们愿意做先行者。” 任秋敏说,“我们想告诉同行:这条路虽然不算完美,但确实能走得通。”
如今,宠物医疗行业已形成共识:中兽医有着长远的发展潜力,未来可能会形成 “急重症依赖西医,中兽医在‘治未病’、慢性病和老年病管理中发挥优势” 的互补格局。还有观点认为,中兽医将逐渐融入宠物日常保健领域。与此同时,中兽药市场也在稳步增长,目前市场规模已突破 80 亿元,有机构预测,到 2026 年这一规模有望达到 136 亿元。
不过,机遇之下,中兽医发展仍面临挑战。赵庆东指出,目前中兽医在宠物医疗市场的占比还很低,主要制约因素是人才短缺,以及中兽医疗法缺乏现代科学方法的系统验证。肖淑媛也表示,人才不足限制了医院的进一步扩张:“掌握宠物针灸等技术不算难,但要成为合格的中兽医,必须有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 史万玉教授也感慨:“很多宠物医院都想开展中兽医业务,却苦于招不到合适的人才。”
如何破解人才难题?史万玉教授介绍,去年在成都举办的中国兽医协会第二届中兽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论坛上,启动了《推进中兽医人才发展三年行动规划 —— 中兽医人才发展百千万工程》,该工程旨在培养一支体系完善、层次分明、素质优良的中兽医人才队伍。

另一方面,宠物主人对中兽医的接受度也需要进一步提升。《2024 中国宠物医疗行业研究报告》显示,只有不到四成的宠物主人不需要额外的中兽医知识普及;近六成宠物主人,只有在其他治疗方式无效时,才会尝试中兽医。从营收情况来看,中兽医科室的营收能力相对较弱:47.14% 的宠物医院,中兽医科室流水占总流水的比例不足 5%;28.32% 的医院这一比例在 5%-10% 之间;占比超过 20% 的医院还不到 5%。
近来,徐汇区长桥街道长桥八村居委会收到的居民反馈中,“流浪猫” 成了高频提及的话题。这些流浪猫虽有 “萌态”,却也因扰民、抓伤居民、夜间乱叫等问题,让 “喜爱” 与 “困扰” 交织。如何在守护流浪猫生命与维护社区生活秩序间找到平衡,成为基层治理亟待解决的一道难题。
对于养宠人士而言,长期外出时家中宠物的安置问题,往往成为出行路上的 “心头大石”。如今,随着多地铁路部门陆续推出宠物托运服务,这一困扰众多养宠家庭的出行痛点得到了贴心解决。
提及摩纳哥,多数人脑海中会浮现出 F1 赛车轰鸣的赛道、帆船赛驰骋的地中海碧波,或是不久前在上海大师赛上惊艳夺冠的网球 “黑马” 身影。但鲜少有人知道,这个地中海沿岸的袖珍国度,还藏着一个拥有近百年历史的 “老字号”—— 创立于 1927 年的摩纳哥犬业协会。
在国内宠物经济持续升温的当下,宠物诊疗、宠物营养等细分领域迎来爆发式增长,不仅展现出强劲的市场潜力与技术创新活力,更对行业从业者的专业素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在此行业背景下,10 月 29 日至 30 日,以 “初心耀前路,营养领未来” 为核心主题的第八届皇家兽医师大会在上海盛大启幕,为中国宠物诊疗行业搭建了一场汇聚全球智慧、聚焦专业突破的交流盛宴。
在南京夫子庙的热闹烟火旁,藏着一处静谧的江南园林 —— 瞻园。作为有着 “金陵第一园” 美称的古建瑰宝,瞻园已在岁月中走过 600 个春秋,飞檐翘角的木质楼阁间,除了游客的脚步声,还有一群毛茸茸的 “住户” 格外惹人喜爱,工作人员亲切地称它们为 “王府猫”。
近日,一趟从成都东站出发、终到南宁东站的 G3469 次动车缓缓驶入站台,这趟列车不仅搭载着普通旅客,还迎来了一位特殊的 “小乘客”—— 一只来自四川成都的宠物猫。伴随着这只萌宠的顺利抵达,国铁南宁局迎来了广西高铁宠物托运业务的首个订单,标志着该业务在当地正式落地运营。
今年 9 月起,上海长宁、黄浦两区率先推进宠物友好公园试点,长宁古北市民公园、海粟公园,黄浦广场公园指定区域、大吉路公园、静谧花园等多座公园及绿地先后加入试点行列。如今一个多月过去,各试点公园呈现出不同景象:有的公园凭借良好氛围赢得养宠市民认可,甚至吸引跨区养宠人专程前往;有的公园却因部分养宠人不文明行为引发投诉,试点推进遭遇阻力。
近日,一则关于成都双流区彭镇附近发现大量笼养猫的消息在网络上引发广泛关注。27 日,有网友通过社交平台发帖爆料,称在该区域一处地点发现上百只猫咪被关在铁笼中,疑似存在非法抓猫的窝点。帖子一经发出,便迅速激起网友热议,大家纷纷在评论区表达疑惑:这些猫咪究竟是从哪里来的?是谁将它们关在笼中?这么做的目的又是什么?这种行为是否涉嫌违法?后续又会如何处置?针对网友关心的一系列问题,记者随即展开了调查。
从北京宠物时装周的 T 台秀,到 Upet 有宠生活展上琳琅满目的洗护、健康产品,宠物行业正跳出 “主粮主导” 的单一格局,朝着多元细分方向加速奔跑。养宠理念从 “吃饱” 向 “养好” 升级,不仅催生了功能性主粮、宠物医疗等赛道的增长,更让小宠异宠、宠物保险等新兴领域异军突起,吸引着跨界玩家与国产品牌纷纷入局。
10 月 25 日,浦江郊野公园热闹非凡 ——“宠爱闵行∙跃动滨江” 闵行区第一届人宠友好狂欢节正式开幕。这场延续 “春申美好生活季” 热潮的活动,以 “赛事引流、市集聚势、消费体验” 为核心,把宠物主题玩出了新花样,让携宠家庭和游客沉浸式体验了一把 “赛、购、游、学、秀” 一体的宠物消费嘉年华。
让“携宠出行”更便捷——铁路宠物托运服务见闻
对于养宠人士而言,长期外出时家中宠物的安置问题,往往成为出行路上的 “心头大石”。如今,随着多地铁路部门陆续推出宠物托运服务,这一困扰众多养宠家庭的出行痛点得到了贴心解决。
“传统养宠”向“科学养宠”进阶,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宠物营养与诊疗精准性
在国内宠物经济持续升温的当下,宠物诊疗、宠物营养等细分领域迎来爆发式增长,不仅展现出强劲的市场潜力与技术创新活力,更对行业从业者的专业素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在此行业背景下,10 月 29 日至 30 日,以 “初心耀前路,营养领未来” 为核心主题的第八届皇家兽医师大会在上海盛大启幕,为中国宠物诊疗行业搭建了一场汇聚全球智慧、聚焦专业突破的交流盛宴。
细分领域增长 宠物经济迎来国产品牌爆发
从北京宠物时装周的 T 台秀,到 Upet 有宠生活展上琳琅满目的洗护、健康产品,宠物行业正跳出 “主粮主导” 的单一格局,朝着多元细分方向加速奔跑。养宠理念从 “吃饱” 向 “养好” 升级,不仅催生了功能性主粮、宠物医疗等赛道的增长,更让小宠异宠、宠物保险等新兴领域异军突起,吸引着跨界玩家与国产品牌纷纷入局。
国庆临近 合肥宠物寄养市场迎高峰
随着国庆长假日益临近,合肥不少市民已敲定出游计划,而家中宠物的照料问题也随之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9 月 28 日,记者走访调查发现,当前合肥宠物寄养市场已进入预订高峰期,部分门店的寄养笼位早已 “一位难求”。市场上,普通笼养、豪华单间、家庭式寄养等服务类型丰富多样,价格区间也从每日几十元跨度到数百元。